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魅力四会

【魅力肇庆·文明四会】山水有灵气,古今出俊才

时间:2018-08-16 来源:四会文明网 责任编辑:何振宇

  《魅力中国城》竞演中,泽华书记用了两句话高度概括肇庆特点,一府一砚三名人,山湖城江七星城,“一府”是指两广总督府;“一砚”是肇庆出产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 “三名人”是禅宗六祖惠能、“包青天”包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

  “山湖城江七星城”则概括了肇庆的绝美风光,特别是被称之为“人间天堂七星岩”和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头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图片.png 

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禅宗六祖惠能。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六祖惠能是“三名人”之一,说起这位举世闻名的禅宗大师,就不得不提他与四会的缘分了。

  公元660年,惠能23岁,因卖柴时听到客商读诵《金刚经》而开发宿世慧根,到湖北黄梅县东山禅寺学佛,八个月后得到五祖弘忍禅师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六祖。然后遵从五祖的授记:“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公元661年,六祖进入四会,来到龙甫镇营脚灯盏岭扶卢山下,韬光隐晦,隐匿行迹潜修默炼十五载。到了四会以后,在山上狩猎的人可以护法,有护法因缘,这里可以生存下去。所以他在四会15年,一直遗承五祖传给他的法,弘扬佛法的成就和禅宗的法脉,因此说四会是六祖顿悟成佛之地。当年六祖惠能藏身的那座山上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他经常跟猎队上山,在一处石池旁边憩息,洗澡、打坐,后人便称这座山为“扶卢山”,山上的石池称为“六祖池”,而在邻近山间还有“佛堂顶”“仙人路”“烂布衣”“六祖榕”等与六祖当年行迹有关的地名和山名。村民为纪念六祖惠能,还先后修建“六祖庵”“六祖寺”以及现在的“惠能禅寺”。

 图片.png 

 图片.png 

四会六祖寺。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介绍完六祖与四会的故事,文明君继续带大家认识四会古今名流俊杰。

  古邑“四杰”,文武双全 

  “要识胸襟涵养处,从来别有一家春。”这是宋光宗时期兵部尚书李大性诗句。四会自古以来,养育了不少硕儒俊彦。其中翘楚者,当属李积中、李大性祖孙,明代卢宅仁,清武进士罗楚。四人合称为古邑“四杰”。

  李积中(生卒年无考),四会镇人。历任县令、御史、翰林直学士。自李积中始,李家数代为官。

  曾孙李大性更在《宋史》有传,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到了明代,四会又出了一个卢宅仁。卢宅仁,字伯居,四会清塘镇人。卢宅仁天生聪颖,出口成诗。“人人笑我衣裳湿,我从龙门跳出来。”当年卢宅仁被挤落河中惹人戏笑,他以急诗和众,博得称赞。后来,卢宅仁官至广西按察使,人称他为“博雅君子”。

  到了清代,四会出了武进士罗楚。罗楚,四会威整镇甜竹坑人。传说他清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武科应殿试时,把重约180斤的大关刀舞得虎虎生风。在威整镇十里奇石河上,散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足印石,相传就是罗楚习武时留下的。

  吴门三俊,中国最早留学生 

  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这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送120名幼童官费赴美留学,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派遣留学之河。四会留美幼童“三吴”——吴仰曾、吴应科、吴仲贤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吴仰曾 

  吴仰曾,原名仲泰,字述三,四会县相魁铺(县城东门)人。幼年资质聪颖,智力过人。11岁时被清廷选为第一批公费生留学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矿冶专业,尚未毕业便奉命回国。

 图片.png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仰曾在次被派遣到英国攻读矿冶专业,四年后从伦敦皇家矿冶学院毕业,被派往墨西哥、瑞典、西班牙等国办理矿冶业务。

  学成回国后吴仰曾为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赐进士出身,赏花翎二品衔。先后在热河、南京、浙江等地从事勘查矿藏及矿区服务工作,后在开平矿务局服务多年,任帮办、副局长兼主任等职。

  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军队欲夺开平矿区,吴仰曾率矿区自卫队英勇保卫,击溃沙俄入侵者,使开平矿区的主权得以保全。后来,开平矿区转为英资公司,吴仰曾仍留任要职。

  民国时期,吴仰曾出任国民政府工矿厅工程师,后又在天津、汉口等地办实业,至民国九年(1920年)退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病逝于北平,终年78岁。

  吴应科 

  吴应科,名天保,字国才,号盈之,四会县相魁铺(县城东门)人。他自幼灵活聪敏,专心勤学,成绩超人。

 图片.png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年仅14岁的他获清廷第二批派遣公费留美读书,攻读航海专业,尚未毕业即提前归国,由当局派往北洋水师差委,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见习;光绪十八年(1892年)被提拔为北洋海军标题都司,充督队船大副。

  中日甲午海战中,吴应科英勇善战,战绩显赫,被清廷赏以“巴图鲁”(蒙古语“勇士”)称号,并赐戴花翎,后又升任海军蓝翎千总、北洋电信局总办等要职。随后,被派往英国任头等翻译,保升副将,并兼总兵衔。回国后调任上海江南船坞总办、署理等职。宣统二年(1910年),吴应科升任北洋舰队统领。

  后参加了1894年8月18日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的大战,表现出色。辛亥革命中,吴应科被湖北军政府委任为民国首任海军总司令,成了武昌起义的功臣。民国时期,吴应科曾出任海军右司令(海军中将军衔)、海军部参议、总统府咨议、接收威海卫参赞等职。为表彰吴应科的功绩,民国时四会人在相魁铺吴应科故居位置建了一座“将军第”的牌坊。

  吴仲贤 

  吴仲贤,字伟卿,又名昭安,四会县相魁铺(县城东门)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吴仲贤和吴应科一起,同被选为清廷第二批公费赴美留学生。

  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在光绪、宣统两朝历任驻高丽国仁川、元山等任领事,后回国任新建的陆军军械兼洋务局总办,又曾作为硕醇亲王随员,专使德国。此后,又历任驻日本神户兼大阪总领事、横滨总领事、墨西哥代办使事兼全权专员等要职。

  吴仲贤在外交事务上颇有成就。他在墨西哥马德罗总统时期任中国代办,因墨西哥各地发生骚乱,导致108名中国人遇害,财产受损,经吴仲贤外交交涉成功,获墨西哥政府310万墨西哥元赔偿。吴仲贤亦被清廷加同知衔、赏戴花翎。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吴仲贤的留美同窗唐绍仪出任国务总理时,吴仲贤一度出任内阁要职。

  民国五年(1916年),吴仲贤出任江汉关监督兼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员,负责管理汉口工巡事宜。随后调侨务局任副总裁等职,民国六年(1917年),被国民党政府嘉奖二等嘉禾勋章。民国八年(1919年),又连获二等大绶嘉禾勋章、二等宝光嘉禾勋章等,晚年留居山东。

  近代风云,际于四会 

  彭泽民: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 

 图片.png 

  彭泽民(1877-1956),广东省四会市清塘镇白沙人。青年时候因生活所迫离乡别井,远渡南洋。1906年加入中华革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中国民主革命,早期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海外部长,领导海外华侨支持北伐战争,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元老。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1930年参与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任中央干事会干事。抗战爆发后,向国民党提出《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在香港船创办《抗战华侨》,宣传抗日。1941年皖南事变,同宋庆龄等联名写信给国民党当局呼吁团结抗日。抗战胜利后,在香港领导南方民主运动,并任“反内战大同盟”常务委员。先后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1948年代表农工民主党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图片.png 

1949年3月,彭泽民与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朱德在北京合影。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图片.png 

1937年,彭泽民(右)与回国参加抗日的叶挺(左)在香港合影。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图片.png 

1954年,彭泽民(中)与高崇民(右)、许德珩(左)在纪念“八一”建军节大会主席台上。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图片.png 

1949年冬,彭泽民(前左四)与朱德(前中)等在中南海合影。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陈伯忠:工农运动的革命先驱 

 图片.png 

  陈伯忠(1901-1926),又名新启,四会黄田江头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广宁县农民协会副委员长、中共四会支部书记。1924年,受党指派,参加国民党,任广州第七区党部执行委员。参加广州第一届农讲所学习。结业后被委任为中央农民部驻广宁的特派员,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走家串户,宣传革命,组织农会。大革命时期,他组建起四会县第一个农会——江头乡农会,建立起四会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农民自卫军,组织领导江头乡农民运动,成为四会农民运动的开拓者和中共四会党组织的开创者。1926年10月在迳口龙撞口被暗杀,后被追认为烈士。

 图片.png 

江头乡农会旧址。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图片.png 

陈伯忠像。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当代风采,古邑新光 

  吴子复:岭南书画大家 

 图片.png 

  吴子复,原名鉴光,又名鉴,学名琬,字子复,以字行。号沄庐、伏叟、宁斋。所居曰:野意楼、怀冰堂、泷缘轩。曾用笔名:青烟、大北、寒山、羊皮、复园等。广东省四会县南门人。公元1899年3月25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二月十四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市长寿路长仁里一户小商人兼手工艺人家庭。吴子复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为数不多的书、画、印兼擅的全才人物之一,他除了在书法及绘画上卓然成家之外,其篆刻也独树一帜,被冠以“粤派”之称。吴子复的碑派书风是在广东深厚的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生活在岭南这片土地上,在碑派书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自幼受到碑派书风的耳濡目染,碑学的基因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他的血液中。可以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是碑学在现代广东书坛最主要的传承者。公元1979年8月24日( 己未七月二日) 卒于广州,享年八十岁。

 图片.png 

广州中山纪念堂所存刻石上的《总理遗嘱》,实为吴子复的手迹。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图片.png 

吴子复书《隶书集衡方碑四言联》。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谭勇:徐悲鸿入室弟子 

 图片.png 

  谭勇,男,1918年8月出生于广东四会,号怯庵。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留校任徐悲鸿老师的助教。抗日战争时期,谭老的画作专以劳苦大众为题材,《忍看孤小对凄怆》《征衣密密缝》《抚孤图》《弹痕》《补衣妇》《抵抗》等,都是谭勇先生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他用画记录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勇气和决心。 谭老投身艺术教育多年,可谓弟子盈门,桃李荣欣。退休后,谭老退而不休,手执教鞭未下鞍,仍受聘于金陵老年大学,带了一届又一届的花鸟画研究生,为老年美术教育奉献自己的余热。他如炬之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无怨无悔,精神可嘉可佩。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学院)讲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及外籍留学生导师。任江苏省高级工艺师评审委员,受聘省文史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悲鸿奖学金委员会委员。晚年担任金陵老年大学书画院院长,继续从教20余年。

 图片.png 

抵抗(谭勇作)。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图片.png 

远瞩(谭勇作)。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苏东霖:南粤慈善之星 

 图片.png 

  苏东霖原籍是四会市下茆镇人,现任香港肇庆各邑同乡会总会长、香港会宁同乡会永远会长、竹林明堂有限公司主席、曾先后被肇庆市人民政府授予“肇庆市荣誉市民”称号,被广东省民政厅授予“南粤慈善之星”等荣誉称号。据不完全统计,苏东霖为广东省建设捐资已超过亿元。苏东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家乡四会捐资兴建教育、卫生和养老等设施,建设了东霖学校、四会市苏东霖书院等。苏东霖致富思源,福而思进善举,前后捐资近两千万元,帮助家乡下茆镇竖学校牌坊,起办公大楼,建教学大楼,造教工之家,葺学生活动中心,修多功能体育馆。同时,先后在四会城区出资修建苏东霖医院,在贞山旅游区捐资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设施等。苏东霖更不囿于籍贯的地域观念,在端州、鼎湖、广宁、韶关等地都屡有捐助,为当地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捐款100多宗,总金额达6700多万元。

 图片.png 

苏东霖先生捐资重修的白雾台寺。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图片.png 

苏东霖先生捐资的苏东霖大楼。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冼东妹:两届奥运冠军 

 图片.png 

 图片.png 

冼东妹赛场英姿。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1975年9月15日,冼东妹出生在四会市迳口镇新农村。童年时代,和中国农村广大农户一样,冼家家境贫寒,稍稍懂事,东妹子便帮母亲承担起部分家务,左邻右舍都夸东妹子是一个懂事聪明听话的乖孩子。冼东妹1988年入选广东省四会市业余体校;1993年冼东妹入选国家集训队;2001年获得第9届全运会柔道金牌;2004年获得雅典奥运会52公斤级金牌;2008年获得北京奥运会52公斤级金牌。(四会文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