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魅力四会 > 魅力人物

80岁高龄“客家山歌王”,四会民歌的传承守护者

时间:2019-08-15 来源:文明肇庆 责任编辑:欧展龙

  四会民歌守护者 

  他成长在四会迳口镇元龙岭村,十岁不到的他白天放牛斗歌,晚上教村民唱歌;他当过文艺兵、话剧演员、专职音乐老师,多才多艺;他退休后全身心投入于四会民歌的搜集和创编工作,使几乎失传的四会民歌焕发生机再度传唱;如今已80多岁高龄,仍不辞劳苦奔波于各种民歌培训班,不收分文,受益学生遍布城乡。 

  他就是四会民歌传承人李重明,享有“广东好人”、“四会市首届道德模范”、“德艺双馨”文艺家、全省闻名的“客家山歌王”等名誉。 

  图片.png 

  李重明是全省有名的“客家山歌王”。西江日报记者李文华 摄 

  四会是肇庆地区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客家人的数量约占该市人口的一半,主要生活在迳口、江谷等乡镇。客家山歌曾经在四会的客家人地区盛行,尤以迳口镇元龙岭李氏家族的客家山歌最具代表性。 

  李重明的故乡就是迳口镇元龙岭村,他是当地客家山歌的第九代传人,由于天生一副好嗓子,1957年参军后考取了部队文工团。1964年,李重明转业以后,“曾经是肇庆地区话剧团歌舞队的独唱演员,1980年调回家乡四会,成为四会中学的音乐教师。” 

  过耳不忘 终成“移动民歌活宝库” 

  据迳口镇元龙岭的《李氏族谱》记载,李重明家族的祖辈都是当地“客家山歌王”。李重明父亲随口喜欢唱上几首民歌,成了李重明的启蒙音乐。

  一头银丝的李重明精神矍铄,说起与民歌的结缘更是眉飞色舞、笑声洪亮。他说,孩童时不知何谓民歌,每天把家牛往河边草坪上一放,便和伙伴们你一段我一段地“辣”(斗)歌,那些客家山歌美哉乐哉的曲调至今依然萦绕心头。 

  因为喜欢民歌,使得李重明慢慢热爱上音乐以及能发出音乐声的乐器。有一天李重明母亲发现蚊帐上的竹子少了一截很是奇怪,原来李重明想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竹笛,所以打起了挂蚊帐的竹子的主意。“那时候家里条件好的人不多,买不起乐器所以我就自己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制作乐器的经历,李重明不禁笑出了声。 

  图片.png 

  抒情悠扬、委婉动听,四会民歌充满独特的客家韵味。 

  从小李重明对于音乐的记忆特别强,小时候哥哥哼过的小曲至今还能背唱。“过耳不忘”的本事让他在往后民歌收集整理中帮上大忙。 

  李重明作曲、编歌、写剧本、导小品、演话剧、排舞蹈样样出众,但对民歌一直执着偏爱。他利用话剧团经常下乡的机会,深入渔港、下矿挖煤、随船采风、体验基层生活。每到一个地方,逢人就问会不会唱两句当地的歌。久而久之,李重明收集了大量民歌山歌的原始曲调,如同一个移动的“民歌活宝库”。 

  深入探访 担忧四会民歌失传 

  上世纪90年代,李重明就发现四会客家山歌由于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已经面临失传。他对演唱者青黄不接、山歌濒临失传的现状十分担忧和痛心,“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歌中独立的一支,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又受到南朝民歌和唐诗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客家山歌所歌颂的耕读传家、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婆媳和睦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国家所提倡和赞扬的。它不但不能消亡,而且应该发扬光大。” 

  图片.png 

  李重明(右二)等在演绎四会民歌。 

  出于这份深爱,他工作之余一直忙着搜集、整理和创编四会客家山歌。1996年退休后,李重明全身心投入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创编工作。“我花了6年时间,把几十年来收集的数百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一字一句一调手抄成册。”李重明说到,“各地好听的民歌这么多,那四会的民歌又是怎样的呢?儿时传唱的四会客家山歌还有人记得吗?”当他心中疑问日益剧增,便决定亲自寻访四会民歌的踪影。近十年来,他深入走访了四会迳口、黄田、下茆、江谷、邓村等地。借四会民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他不断苦寻当地歌手,挖掘四会客家山歌。 

  在探访过程中,他常遇到老村民以忘记为由不肯献唱的情况。有一次,李重明几经艰辛说服一位老婆婆开口献唱,老人家却拉着他“躲”到内屋小声轻哼,眼睛一直慌张地盯着窗户,生怕被年轻后辈看见笑话。此情此景刺痛了李重明的心,在他心中优美欢快、待如至宝的山歌小调,随时代变迁竟被如此轻视与嫌弃。难道这些歌真的旧了,没有人愿意再听再唱?面对四会民歌几乎失传的状况,李重明忧心忡忡..... 

  问鼎冠军 四会民歌声名大噪 

  李重明辗转收集整理了100多首四会客家山歌。他决定从最熟悉的元龙调着手,整合创编。“我要让客家山歌古为今用、焕发生机,令更多的人喜欢听、愿意唱。”在元龙调创作中他采用无伴奏的原生态演唱形式。尽管不少人认为原生态唱法参加比赛十分冒险,但他坚持认为这样才能把四会山歌悠扬流转的特点尽显。他保留了四会客家山歌浓烈的“啰”“嗬”“吁”等呼山助词,又创新增加了戏剧的情节、调子、声部,并通过男女对唱的形式丰富了歌曲的层次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元龙调》系列歌曲问鼎2008年度国际广东小曲王争霸赛冠军,并获得“四会民歌小曲王”称号,其中的5首歌入选广东省“客家山歌大典”,填补了该大典中四会客家山歌之空白。随后创作的《绥江河上运柑忙》等多首民歌屡屡获奖。由他创作并领唱的《农谚歌》更是获得2014年《广东省第六届音乐舞蹈花会》音乐类金奖。 

  图片.png 

  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重明带领四会市文化馆编排的“四方水组合”参加2008年国际广东小曲王争霸赛。图片来源:四会市文化馆 

  “这么朴实亲切的农家调子,这么含义丰富的农谚词,怎么能让它失传?”通过参加比赛,四会民歌一时声名大噪。迳口镇爱好者自发开设了山歌培训班,四会民歌作为艺术课程首次进入小学课堂,暑假培训班、老干部兴趣班、各种选秀比赛甚至商业演出纷纷青睐“四会民歌”。李重明总是不辞劳苦、不收分文、不计得失地为他们授课、编排,必要时还亲自上阵演出。 

  初心不改 暮年仍为山歌不断奔波 

  年过古稀的李重明刷着微信朋友圈自豪地说,他不止学会利用微信、微博、QQ空间、博客推广四会民歌,还灵活运用光盘、文件、数据库等把四会民歌保存下来。《李重明音乐作品赏析》是肇庆市首本音乐专著。“过去山歌只是口头传唱,容易失传。我再也不让山歌吃这个亏了。” 

  图片.png 

  李重明为同学们讲授有关民歌的知识。图片来源:四会市文化馆 

  在旁人看来,这位老前辈为四会民歌已经奉献得够多了。在他看来却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经调查,四会现存165位会唱当地民歌的歌者,但绝大部分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长者。“我想尽快找到他们,继续深挖四会民歌并记录、创编、传承。我想培养几位能独当一面的民歌传承人,创编多几首有影响力的四会客家山歌,让四会以外的更多人喜欢本土民歌。” 

  这就是李重明——暮年已到却壮心不已,80多岁高龄还乐于为四会民歌到处奔波、倾尽才华,无私奉献、不知疲倦的四会民歌传承人。(图文来源:文明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