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魅力四会 > 魅力文化

四会民歌:流传800载的天籁之音

时间:2017-04-28 来源:四会文明网 责任编辑:何振宇

  

四会客家山歌演出队参加演出

  

李重明是四会民歌的传承人,他是全省有名的“客家山歌王”

  四会民歌采用四会本土方言演唱,分为四会白话民歌和客家山歌。 

  民歌是原生态的天籁之音。四会民歌在穿越了数百年后,跟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一样,曾经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所幸的是,由于四会市政府及时抢救和保护,四会民歌经过当地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以及当地民歌歌手的精彩演绎,重新焕发出生命和活力。四会民歌由此被收入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历史:四会民歌南宋时期已盛行 

  据四会史料记载,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至1189年),四会知县苏建邦修建县衙时,掘得一古碑,乃鹿鸣燕士诗,有“龙岭行歌龙以化,凤头将见凤齐鸣”之句。 

  由这句诗歌可见,在南宋淳熙年之前,四会民歌已经在当地十分盛行。由此可见,四会民歌至少有800多年历史。 

  北宋和元末,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辗转迁徙到江西和广东等地,其中许多人留在四会垦荒定居,成为四会客家人。 

  四会市是肇庆地区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客家人数约占四会人口的一半,主要生活在四会市的迳口、邓村和江谷等乡镇。客家人生活在贫瘠的山区,劳动之余喜欢对歌,以自娱自乐、解除疲劳,久而久之形成了四会客家山歌,成为四会民歌中的一支。 

  特色一:白话民歌抒情意客家山歌似古诗 

  何俊健是四会市音乐协会会长,他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曾经专门研究过四会民歌。 

  据何俊健介绍,四会民歌中的白话民歌主要流传于四会城区,以及大沙等乡镇,包括啼哭歌、情歌、礼俗歌、儿歌和运童调,还有绥江船歌号子等民歌,流传于绥江、龙江等流域的渔民和疍民间。 

  四会民歌主要以“口传心授,上辈传下辈的方式,在民间广泛传唱。民歌题材广泛,歌词淳朴生动,通俗易懂,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演唱者多触景生情、歌由心生、问字拿腔,是人们抒发情感、交流情谊、鼓舞志气、教育后辈的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会民歌中的白话民歌最有名的是“啼哭歌”。“啼哭歌的代表曲目是《哭嫁歌》、《哭丧歌》,它们主要在婚礼和葬礼上传唱,演唱的时候还伴有哭泣。 

  在四会民歌中,“传唱地域最广、传唱者最多的是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又受到南朝民歌和唐诗的影响。基本上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都类似古诗,押韵合拍,唱起来朗朗上口,高亢嘹亮。” 

  客家人迁徙到四会以后,他们的客家话由于受到四会白话的影响,“发音和声调与传统的客家话有所不同,所以四会客家山歌中的滑音和倚音出现较多,因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梅州、惠州,以及江西和广西等地的客家山歌有着明显的区别。” 

  特色二:元龙调韵味独特传唱九代人 

  据四会市文化馆调查,在众多的客家山歌中,传承谱系最为明显、最有代表性的是四会市迳口镇元龙岭的李氏家族,云龙岭的客家山歌被称之为元龙调。 

  如今,掌握四会民歌资料最多、最擅长演唱元龙调者是李重明,他是当地有名的“客家山歌王”。 

  据迳口镇元龙岭的《李氏族谱》记载,李重明家族的祖辈都是当地“客家山歌王”。到李重明这一代,四会客家山歌元龙调已被传唱了九代人。 

  何俊健介绍,元龙调在适当处加入“啰”、“嗬”、“吁”等口语化的助语衬词,“有的还落在强拍上,使四会客家山歌的‘拖腔’更富有独特的韵味。” 

  传承:“客家山歌王”收徒授艺 

  李重明虽已是75岁高龄,但身体硬朗,嗓音洪亮。经记者相邀,他现场演唱了几首四会客家山歌,每首都抒情悠扬、委婉动听,流露出极强的声乐功底。记者一打听才知,李重明曾经是部队的文艺兵。 

  李重明自幼酷爱山歌,由于天生一副好嗓子,1957年,他考入了兰州军区空军部队文工团。1964年,他转业来到肇庆地区话剧团工作,是歌舞队的独唱演员。 

  1980年,李重明回到故乡四会,当上了四会中学的音乐老师。出于对四会客家山歌的热爱,工作之余他一直忙着搜集、整理和创编四会客家山歌。 

  1996年,李重明退休后,辗转四会所有客家人居住地区,拜访了无数当地有名的客家山歌歌手,收集、整理了100多首客家山歌,其中《明日带你转涯家》等曲目入选《广东客家山歌大典》。 

  2006年,李重明与何俊健合作创作的客家山歌对唱《玉翠桔红》,获得了广东省旅游文化节民间艺术汇演金奖,并多次在中央电视文艺频道和广东电视台播出。2008年,由李重明领衔主唱的四会客家民歌,夺得国际广东小曲争霸赛冠军。让李重明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女儿也喜欢唱四会客家山歌。 

  四会市文化部门为了传承四会民歌,在李重明的家乡迳口镇开办了四会客家山歌培训班,“收了20多个年轻的徒弟,我现在每星期都要去教四会客家山歌。”(肇庆都市报道记者 李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