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魅力四会 > 魅力文化

《四会文史》第二期:人民公社25年

时间:2019-07-12 来源:四会文明网 责任编辑:欧展龙

  1958年8月29日,大沙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热烈庆祝四会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诞生!不到3个月,全县成立了5个人民公社,四会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1983年8月20日,中共四会县委、四会县人民政府联合发出通知: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权。至此,人民公社不复存在,人民公社体制整整持续了25年。 

  本人生长在农村,参加工作后先后在县委农村工作部和经济体制改革部门工作,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了农村改革的历程。围绕人民公社调整、整顿、巩固、提高,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记忆犹新。 

  图片.png 

  人民公社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农村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的土地制度;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巩固新生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四会县委按照中央的部署,领导广大农民在农村进行一系列的改革。1954年成立互助组,将个体农民初步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按劳力强弱进行搭配,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使劳力弱的家庭能进行正常生产,又能使劳力比较强的不吃亏。那年,全县先后成立了8613个互助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接着,四会县委又引导农民继续进行探索,将农民的土地、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折价入社,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成为股东,生产成果按股加按劳分配(股占四成、劳占六成),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经营。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生产发展又向前进了一步。到1956年,全县实现了初级合作化,成立了初级合作社713个,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初级合作社的实现,仍不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个人生产资料参与分红,仍然存在剥削的性质,仍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形势发展到1957年,在中央公布《农业生产合作社章程》后,全国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改革,取消土地等生产资料参与分红,实行完全的按劳分配,生产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归为集体成员共同所有,这种组织称为高级合作社,全县成立21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组织的实践结果,农民生产成果,除了上缴国家,提留公共积累,照顾五保户、军烈属等积累后,按劳动工分分配劳动成果,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这个时期,农村生产形势欣欣向荣,农业丰收,六畜兴旺,农村集市圩期,市场人头涌涌,人们安居乐业。 

  农村改革所有制的成效,又推动了农村工作继续前进。一些地方,开始觉得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力量不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一乡一社的规模过小,不利于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不利于农田水利建设,不利于使用机械耕作,不利于交通建设。于是又开始进一步的探索,要求有一个新的体制适应它。 

  有的地方开始搞拼社,根据自然条件,将几个高级社合并为一个相当规模的大社。这种先行的探索,得到中央、省的推广,称为“人民公社”。1958年8月,中央发出大办人民公社的伟大号召,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运动响遍全国大江南北。四会在公社化运动的推动下,第一个人民公社——大沙人民公社应运而生。不到3个月,四会相继成立大沙、清塘、石狗、江谷、地豆五个人民公社。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从此,这种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统一领导,统一经营的体制,维持了不到3年。以后20多年,围绕它的调整、整顿、巩固、提高,展开了农村25年改革的新篇章。 

  图片.png 

  人民公社的调整 

  仓促成立起来的人民公社,未经过试点,未有实践经验,成立不到几个月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是刮“共产风”。公社成立时,将属于各高级社的资产一平二调,将农民的个人财产强行充公,取消农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屋前屋后的零星果树无偿归公,自养畜牧无偿入社,群众意见很大。 

  二是实行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口粮不分到户,实行低水平工资制和供给制,办公共食堂,宣布人民公社是天梯,共产主义是天堂。公社化初期,还实行吃饭不要钱,七包八包。 

  三是生产力受到破坏。粮食减产,供应紧张,人均口粮下降。1959年至1961年,每人每月平均只有20多斤稻谷,农民用野菜充饥。四会和全国一样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4000多人先后发生过水肿病,出现非正常死亡,劳力外逃,一些农田丢荒。 

  四是干群关系紧张。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恶劣,浮夸、贪污、盗窃、多食多占、强迫命令、打骂群众,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四会县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上级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始着手纠正人民公社化以来一系列错误做法,调整政策,领导四会人民度难关,使四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首先是调整人民公社的规模。人民公社成立初期,规模相当大,相当于解放初期几个乡一个公社,平均每个公社农户11784户,44683人。这种庞大的经济组织,按当时的干部组织领导水平,明显不适应。不到几个月,将四会镇从清塘人民公社划出,单独成立四会镇人民公社,另外又成立四会水运人民公社。1960至1961年,又进一步调整,全县设为15个人民公社:清塘、大沙、石狗、邓村、黄田、迳口、地豆、江谷、威整、罗源、龙江、下茆、水运、四会镇、江林。各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共209个,生产队2782个,基本恢复为一乡一社的规模。 

  二是调整人民公社的政策。公社化后,中央根据人民公社初期发生的问题,陆续发出一系列文件,开始整顿人民公社。1961年公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政策。四会按中央规定进行调整,人民公社体制下放,实行“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将土地、耕牛、农具、山林等固定到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由生产队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生产成果扣除各种提留后,统一按社员劳动工分进行分配;粮食实行基本口粮加工分带粮。这些政策实施,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与此同时,鼓励农民开垦“五边”地,谁种谁收。分配农户自留地,允许农户经营适量的家庭副业,开放农村农贸市场,取消公共食堂,口粮分配到户。这些政策调整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图片.png 

  人民公社的整顿 

  1959年10月开始,四会用三年时间紧跟中央的部署,针对农村人民公社出现的问题,召开万人大会,宣传贯彻中央的农村政策,开展整风整社,以肃清当时存在突出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同时召开各种会议,发动群众,帮助农村干部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放下包袱,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广东省委还派出广州军区军队干部参与地方的整风整社工作,严肃认真,气氛紧张,颇具震慑力。 

  一、整顿“共产风”。为了推动人民公社运动,干部将农民的个人财产、屋前屋后的果树、家庭自养的牲畜,高级社时分配的自留地一律充公,美其名为“消灭资本主义”。有的地方连私人的房屋也归公为公社使用,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个人权益。四会县委及时按上级的指示,核实情况,坚决纠正。侵占了的按政策予以退赔,原物存在的退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折价赔偿,由县财政统一拨至农户。1960年,“共产风”退赔218多万元。 

  二、整顿干部作风。解放后,党的威信在农村工作中大大提高。党号召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也出现了一些干部靠打骂群众、强迫命令来推动农村工作的开展。一些干部工作浮夸,瞎指挥,不深入实际,虚报产量,造成干部与群众关系紧张。针对这些不正之风,整风整社运动通过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这些违规违法现象。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干部,通过学习文件,转变思想,自觉交代问题,作出检讨,群众通过后继续工作。少数问题严重、作风恶劣的干部,受到批判斗争,作出处理。石狗公社干部高××、翁××,对农民拳打脚踢,受到双开除的处分;黄××利用职权,侵占治疗水肿病人的物资,受到开除党籍、降级留用的处分。而对领导不力,问题严重的公社则追究领导责任。大部分干部通过检讨获得群众谅解,重新工作。农村基层干部通过整风整社运动,受到深刻的党纪法纪教育。 

  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清账目、清工分、清仓库、清思想。这是整顿人民公社的中心环节。农村工作的发展,农村干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农村干部中优越感、特殊化、贪污盗窃、多食多占的现象有所出现。同时,农民有了自留地,允许经营家庭副业,也出现了只顾家庭,不顾集体的倾向。一些农村的领导班子,也的确混进了一些坏人。这些问题使四会县委认识到,为了巩固人民公社,必须坚决执行中央关于社教工作的重要部署进行纠正。从1962年下半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5年,四会全县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方面,除了面上开展外,还在清塘、黄田公社搞试点。另一方面,抽调700多人组成工作团,参加省“四清运动”试点公社的四清工作。三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大教育了广大干部,整顿了干部中的不良作风和农民中的自发倾向,建立了公社的经营管理制度,巩固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农村人民公社进入了发展时期。 

  四、关心群众生活,集中收治水肿病人。公社化不到几个月,粮食出现紧张。1959年—1961年,每人每月平均口粮不到21斤稻谷。群众吃不饱,用野菜充饥,营养不良,加上沉重的农业劳动,不少人出现水肿,有的妇女子宫下垂,有的人晕倒田头,年老体弱的人发生死亡。据196O年统计,全广四县(其时广宁、四会两县合并称广四县)因水肿病死亡5937人,占总人口2.7%,发生水肿病例最高一天达到14000多人。 

  县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果断措施,在上级帮助支持下,立即集中收治水肿病人。以公社为单位,利用学校、祠堂、食堂等地方作为临时医院,一律将患病群众集中免费收治,加以供给营养物质配合,使患病群众迅速脱险,康复返乡。到1960年下半年,基本收治完毕。 

  五、整顿经营管理。公社化初期,实行全公社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后来改为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由大队统一核算分配。由于实行的都是大锅饭,平均主义,而且帐目没有公开,出现干部多吃多占现象,因此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中央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四会县委坚决执行条例,在经营管理上,改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进行经营管理,建立一套民主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工分登记制度,社员开工,根据数量、质量记上工分;二是财务收、支公开监督制度;三是分配制度,每年进行两次分配,夏收预分配和年终分配,总收入除以总工分,求得每10工分的分值,称“劳动日值”。每个家庭收入扣除生产队的实物分配价值,这样,每户的结余、超支一目了然。通过整顿,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图片.png 

  人民公社的历史里程碑 

  通过20多年巩固人民公社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体制下放,人民公社逐步调整到位。人民公社体制在四会县发挥了很大优势,成为历史丰碑。 

  一是利用公社“一大二公”,人多力量大,统一指挥,高度集中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四会几乎所有的重大水利工程,都是公社化时期修建的。据统计,全县大小蓄水工程354宗,重大的有江谷水库,迳口水库,江大引水工程,大沙堤围,威整电站等。对较大的工程,县委一声令下,千军万马上阵,人海战术,调动全县力量修筑江河堤围。大沙公社9条共59公里长的堤围修筑加固和建设了大旺草塘22公里、迳口草塘9公里的堤围,消灭大旺和迳口两个大草塘的血吸虫等,都是靠人民公社的力量多年大会战取得的。 

  二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彻底改变了穷山恶水。发动群众千军万马上阵和专业队伍结合,逐年投入劳动力,平整土地,开渠引水,筑沟拦洪,降低地下水位,改造低产田,使高低不平的田地平整化、方格化,烂湴田变成良田。清塘公社芙蓉大队,原为穷山恶水,后来依靠集体力量,调动劳力,通过多年改造,粮食产量原来每亩不足300斤,改造后变为亩产800斤,成为“南方大寨”,全国先进典型。 

  三是发展了一批社队企业。由于公社的体制调整到位,落实了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腾出劳力去发展副业。各公社兴办了农械厂、油厂、粮食加工厂、林场、果场等厂场。石狗公社办起薄膜厂、煤矿;清塘公社办起了农械厂、电机厂;大沙公社办起粮食加工厂、鱼苗场、三鸟场。各式各样适应农村需要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成为我县工业一支重要力量。 

  四、发展了粮食生产。大办粮食是人民公社的重要任务,以粮为纲,兼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农村工作的方针。四会县的粮食生产,在公社化后,通过调整、整顿工作,巩固了集体经济,改善水利,科学种田,推广良种,粮食生产逐年提高。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5.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家上调征购任务,年年超额完成;农民的口粮逐年增加,大多数地方的农民劳动力口粮月平均达到50斤以上稻谷,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图片.png 

  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 

  人民公社25年的历程,也逐步显示出它的局限性。首先是它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及分配制度,超越了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全国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开始探索继续发展的新路子。在中央的试点影响引导下,农村开始在“三靠”(粮食靠返销,生产靠货款、生活靠救济)的区域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从以生产队为单位经营转为以家庭分散经营,实行交足国家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经营方式。这种改革,在四会县逐步推广,很快形成一股浪潮。1982年,县委顺应农民的要求,全县基本上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队的领导下,将土地、山林等财产按有关政策划分给每个家庭,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一方面每个家庭与生产队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义务,规定完成国家集体的上缴后,留下的归承包者所有;另一方面,生产队经营的项目收入和农户上交的承包收益,在提留公共积累后,又再次由集体向农民分红。有了承包权的农户,运用承包来的生产资料,重新组合新的专业生产合作社,多层次经营,搞活了农村经济。这种改革,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到农民的欢迎。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新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层单位政权设置。规定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规定乡镇以下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并成立村民经济合作社,履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权利、义务。至此,人民公社作为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从此不复存在。1983年8月四会县改变“政社合一”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区公所,作为县政府派出机关,各区按原公社规模不变。1987年3月,四会县又把区改为镇(乡),属基层一级政权机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镇(乡)人民政府。这样,行使了25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迈向更高级的更适合农村实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的新时代。(图文来源:四会人民政协) 

  【作者:四会市人民政府原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卢学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