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魅力四会 > 魅力文化

《四会文史》第七期:四会“地下森林”

时间:2019-07-12 来源:四会文明网 责任编辑:欧展龙

  21世纪初,四会地区惊现“地下森林王国”。经有内,包括四会、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后陆续出土大概62个地下森林遗址。这些地下森林距离地面关专家、学者调查,以四会市区为中心,方圆20公里的面积最浅的只有30厘米,最深处也不过7米左右,埋藏着大片至今还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躯干,这是目前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地下森林,现将有关资料整理于后,供史志学者参阅。 

  图片.png 

  一、地下森林的发现 

  建国后,四会地区的农民在生产活动中,或建房子、挖水井,时有挖到一些古树头,这些树木质松软,有弹性,不怕水,可作保温甁用的软木塞,但当地农民见惯不怪,未作一回事。21世纪初,四会市区东郊的龙甫镇农民在挖鱼塘时,偶然发现在这个低洼的小盆地埋藏的一片古树林,深挖下去,有的树干几个人合抱这么大,十分惊奇,引起了各级干部的关注,并经媒体报道,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纷纷到四会地区一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了这个“地下森林王国”。经过考古专家挖掘,这些树木主要品种是水松,其树干直径普遍有1米以上,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大的有3.5米,从树干年轮分析,说明这些水松生长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而深挖探讨时,发现地下森林分两层,浅的2—3米、深的7—10米,分布层次清晰、连片。而且树木躯干都是垂直而立,根系正常,证明不是倒伏而埋藏。浅的距今约500年,下层的距今约2000年,据专家们说,这些沉睡地底几千年的古树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潜藏着沧海桑田变幻的科学密码,有着十分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图片.png 

  二、地下森林的形成 

  四会是岭南古邑之一,始建于秦,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江、北江、绥江等水系的交汇地带,也因江河“四方来会”而得名,开阔的原野,轻柔的土地拥抱这方沃土。 

  水松,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在近水边的松木,多产于我国 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云南、四川等地的落叶大乔木杉科植物,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它喜生于水边湿地或沼泽地,材质轻软,耐腐力强,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遗植物,对于研究杉科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古气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是国宝级树种。目前,真正野生的水松已基本绝迹。在惠州罗浮山九天观前栽种的几棵树龄三四百年、树径50—60厘米。韶关曲江南华寺九龙潭的九棵水松距今400余年,明朝正德年间栽种,树径只有50—60厘米。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栽培了一批水松,至今树干直径仅有二、三十厘米。国内最大片的水松林是珠海市斗门黄杨河边的7万株水松林林带,面积360亩,种植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据广东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研究考察后认为,地处热带、亚热带的珠江流域,上古时期几乎全部被森林覆盖,直到2700年前,岭南的森林覆盖率仍高达91%。在历史上,珠三角地区曾经遭遇了三次极度寒冷的天气侵袭,大批如水松等不耐寒的植物遭遇灭顶之灾。经过千年的泥沙冲积将冻死的林木深深掩埋,以后几百年又在许多的小块洼地中,生机勃勃地生长新的连片水松树木,如此反复,形成多层地下森林。目前,珠三角挖掘出的大面积水松,大体分为三层,根据碳14(注:根据碳14的半衰期测定物质地质年代的一种方法)测定,最下一层为距今3000年左右,中间一层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层距今500年左右,而这些水松的年轮大都为300至500个,也就是说这些水松分别生长距今3500年前后、2400年前后和八九百年前后。 

  距今3000年左右,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寒冷时期。据史书记载,西周前期,汉水一带曾于公元前903年和897年结冰,也在这个时候,广东气温骤然变冷,导致大批喜热畏寒的水松被冻死。 

  距今2000年前,进入东汉和三国时期,中国的气候再度变冷。《三国志》中记载:“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冬十二月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东汉和帝的侍郎杨孚从洛阳归隐广州时,携带一株松柏种于广州居所前,还曾经“飞雪盈树”。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曾经繁茂的水松森林再一次被大面积冻死,它们是夹在中间的那一层古树群落。最上面一层地下埋藏的水松约生长于南宋至元代的温暖期,而冻死在距今约500年的“小冰期”初期。《四会县志》有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冬,大雪。”《南海县志》载:长夏无冬的西樵山在明隆庆三年(1569年)“大雪,林木皆冰。”广州从化也曾经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冬十二月,大雪三日,雪昼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在那些寒冷的日子里,像水松这样不太耐寒的植物,遭遇了灭顶之灾,但是水松并没就此消失。在它们曾经生机勃勃活过的热带雨林中,有许多小块的洼地,其海拔高度比周围地区要稍低那么几米,如同一个个“微型盆地”,而这些洼地的地壳以每年约2毫米的速度发生沉降运动,而每年西江、北江发洪水时冲来的泥沙又轻易地将这沉降2毫米的“空隙”填平,把冻死的水松等林木掩埋。长此以往,经历几千年的气候反复,地壳沉降使得这些洼地整整降低了6米以上,而千年的泥沙也将原来生长在洼地里的林木深深掩埋,使它们完好地保留到现在,造成了几层的“地下森林。 

  图片.png 

  三、地下森林的开发 

  四会地区“地下森林“发现初期,村民自发地使用各种工具,奋力凿挖这些古老的树干,用手工机械创开,制成开水甁上的保温性能极好的软木塞儿,作为副业收入。而覆盖古树的腐质土,因为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元素,被作为优质的肥料或自用、或出卖,也是一笔收入。而凹陷的洼地,就修筑成鱼塘。对于这种现状,专家目睹这块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十分惋惜。但专家们又十分感谢那些做软木塞儿的村民,因为是他们开启了”地下森林王国“的大门,让沉睡几千年的国宝提供了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平台。 

  四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地下森林森林的生产活动和违法行为,同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广泛调查地下森林资源情况,制订保护措施和开发计划。2005年6月,四会市人民政府与广东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签约,联合成立“四会地下森林考古调查有限公司”,计划共同投资1000万元,建立一个首期100亩,集科学研究、古树保护、园林展览、科普旅游于一体的“地下森林公园”和学习基地。初步拟定建筑物实体分两层,地下部分类似秦始皇兵马佣的布局,供游人观赏,地面展厅设置古树标本展览,有关实物、图片、文字说明,以及多媒体视听设备等设施,把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通过生动的文字、图像、声光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还可根据条件,举办相关的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扩大宣传和研究四会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遗产保护的知识和成就。 

  据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介绍,古树里蕴含的信息是丰富的,一棵古树的年轮至少有上百圈,如果对一百棵不同时期的古树的“语言”都进行“破译”,那么广东地区上万年的自然状况、气候变迁就可以被复原。通过这样的“谱系”,可以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充分的依据。从现在已经破译出密码的古树身上,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广东地区的气候状况是曲线发展的,曾经非常热,也曾经冷得下雪。那么今后的情况又会如何呢?目前全球持续变暖,而广东地区“升温”的状况更明显,这种变暖的趋势到什么时候结束?李平日教授说,更加保守地估计,现代暖期要持续的时间会是3—4个世纪那么长,也就是说,未来的一、二百年,珠三角的气温还会持续变暖。(图文来源:四会人民政协) 

  图片.png 

  资料来源:①《四会年鉴》2006年版;②《羊城晚报》2005年6月27日;③ 《西江日报》2007年12月20日;④《广州日报》2009年3月8日;潘雪英:四会市党史方志办股长;邱可发:四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原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