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魅力四会 > 魅力文化

《四会文史》第十九期:青云儿童教养院史略

时间:2019-09-23 来源:四会文明网 责任编辑:欧展龙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四会江谷佛仔塘村前,新建一座200平方米的混凝土平房,命名“青云儿童教养院纪念馆”。馆前矗立着一座别致的馆徽,其底座是2×4米的平台,台上屹立着一个4米高的箭头模型,寓意“青云直上”,碑座侧面镶嵌有醒目的云石碑文;纪念馆内陈列着展品、彩照和图文并茂的文章,纪念着6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难以遗忘的难童史实。 

  拯救难童 

  据史载,二战期间,日寇侵华,珠三角沦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批孤儿难童流离失所。当年原籍顺德而旅居新加坡的华侨富商、同盟会会员周之贞和何彤、郑彦芬等一批社会贤达,目睹祖国大难,家乡人民受战火蹂躏而痛心疾首,决心毁家纾难,投身抗日救国,冒险回乡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孤儿难童,以传“国脉”。 

  周之贞,1882年出生于顺德北滘镇,年青时远渡南洋,在新加坡创业经商,1905年相会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创办《星洲晨报》,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曾亲历广州黄花岗起义运动;随后又到日本从事革命工作;后回国组织敢死队,在战斗中击毙清廷驻广州将军风山;辛亥革命后,曾出任顺德县长、孙中山元帅府参军、江西讨贼军司令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周之贞重返南洋经商,抗日战争爆发,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决定联合一批爱国志士,回家乡顺德开展拯救难童工作。 

  经多方筹划,选定当年的国统区广宁县荆让乡佛仔塘村(解放后划归四会)为难童安置点,在顺德勒流为难童收容站,把难童分批雇船乘夜间突破敌人封锁线渡西江,再长途跋涉途经沙坪、高要、四会等地,日夜兼程到达佛仔塘村,这些难童几乎清一色是男孩,稍大的有11、12岁,小的只有7、8岁,从1941年至1945年的五年间分期分批共集中难童800多人。 

  亦教亦养 

  在佛仔塘村设立青云儿童教养院初期,既要安置难童住宿,又要解决衣着伙食,千头万绪,困难重重,周之贞出钱出力,亲力亲为,设法征集一批有志青年为管理员,并深入群众宣传探访,获得佛仔塘村民的大力支持,借出祠堂、空房作为栖身之所。随后在村背山脚一片空地,兴建简易平房作为校舍。全体人员齐动手,稍大的孩童也参加劳动,到龙湾圩、江谷圩搬运砖瓦、木料,管理人员能者为师当工匠,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劳作,一排平房矗立山前,其中分设礼堂、教室、宿舍生活区等,还开辟了体育活动场地,成为简朴实用的新校舍。周之贞亲自主持举行隆重的开学仪式,并任第一届院长。 

  教养院按年龄分班组,聘用知识青年当教师,苦难儿童浴火重生,在如此安定的环境中,都自觉勤奋学习,每天除上课外还组织开辟菜园种菜,做手工、磨豆腐等,自力更生,教学相长。每天集中饭堂用餐前,还集体高呼“不忘国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让孩子们逐步树立勤劳节俭和爱国家、爱集体的思想。 

  1944年间,四会江谷先后沦陷,日寇入侵,到处抢掠,村民逃难,人心惶惶。佛仔塘村稍为偏僻,然而大难当头,教养院领导未雨绸缪,把学生分散到村民家中,各家各户都有三两个,约定如鬼子进村,各户就带领小孩一起逃难,或上山躲避。这样全体孩童在佛仔村民的关爱和呵护下,化险为夷,安然无恙。 

  然而,在这几年间,由于战事和各方面的条件制约,教养院的学习、生活确实十分艰辛,不少学生因长期营养不良,有的患上了“夜盲症”。江谷圩有间屠牛店,得知教养院的苦况,店员自觉免费把牛骨送到教养院,集体煮牛骨汤,经过一段时间的饮用,患夜盲症的儿童也逐步恢复健康。但由于当年缺医缺药,几年间有34名童孩先后因病去世,均安葬在校背的山岗上,成为永恒的哀思。此情此境,历尽艰辛,使教养院师生,铭记难忘。 

  1945年日寇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教养院全体师生与群众一起举行盛大的庆祝抗日胜利大会。周之贞决定把教养院搬回顺德继续开办,还增设一间“青云中学”,让教养院学生按期升学深造。是年秋师生们依依不舍,惜别患难与共的佛仔塘村乡亲父老。 

  感恩报国 

  斗转星移。解放后,原教养院的儿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相继就业,成家纳室,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扬教养院的光荣传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不少校友事业有成,发家致富,仍念念不忘苦难与共的佛仔塘村的乡亲父老。20世纪90年代初,原校友周松、李强、陈大展、赵继祖等,重游佛仔塘村,踯躅旧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为追思先贤的功迹和报答佛仔塘村乡亲父老的深情厚义,发起募捐,集资在佛仔塘村前兴建辉煌的“青云儿童教养院纪念馆”,并在馆前设立彰显“青云直上”的馆徽,馆内陈列图文并茂的展品。在村后山岗还为死难儿童修建公墓,以垂永志。同时把纪念馆委托佛仔塘村委会管理,作为办公及联谊之所,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触景生情,校友众人合议感赋诗曰: 

  青云创者竟其功,后人继者承其志; 

  盛世不忘国难日,关山无处不娇娆! 

  2003年,原校友李伟强创业成功,在香港兴办信达公司,亲任董事长,为纪念青云儿童教养院的难忘岁月,为发扬先贤周之贞的兴教育人精神,独自捐献巨资,在江谷镇划地兴建一座按省一级标准的完全小学,命名“青云小学”,并设立奖学基金。2004年秋,当地各级领导与学校师生和群众召开隆重的落成剪彩和开学仪式,深受四会人民的赞颂。 

  附:青云儿童教养院纪恩碑记 

  世间事物,不有创者无以知其成,不有继者无以纪其盛。苟无创,则其事不能立,苟无继,则其事终必忘。所以建设必要创者竟其功,而发扬则必要继者承其志,此不易之理也! 

  如青云儿童教养院始创则为我邑周之贞先生,时1941年秋,见儿童受战火之摧残,被敌蹄之蹂躏,冒险潜入沦陷区,先后救出难童800余名,创办青云儿童教院于四会佛仔塘村,以教以养,为国家扶植精英,为社会保存未来主人翁。厥功至伟。 

  今哲人虽逝,而院脉尤存。松等乃为该院教养之难童,念及创者之苦心,回溯受教育之厚德,不能不思继其业以发扬光大,兴建纪念馆,以志创业者之不忘,望后人继其志以永远。 

  至于勒碑刻铭,岂敢自负。(四会人民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