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魅力四会 > 魅力文化

《四会文史》第二十期:“将军第”现身记

时间:2019-09-26 来源:四会文明网 责任编辑:欧展龙

  2009年秋,笔者应邀与四会市文物普查小组下乡调查文物。闲谈时议论起100多年前清代坊间传闻四会吴氏三幼童(即吴应科、吴仲贤、吴仰曾)留美学习的一段史料佳话,众人无不为邑人先辈敢为人先,造福社稷的辉煌历史而骄傲。兴致之时,我猛然想起,笔者幼年常在四会镇北门直街附近游玩时,印象中有一座青砖古建筑物特别惹人注目,传闻屋主是当时有身份的富商,莫非是“将军第”遗址?我连忙提议文物普查小组到四会城区北门直街实地寻访“将军第”遗址。众人很感兴趣,立马打道回府,驱车直抵四会镇北门直街。 

  图片.png 

  图片.png 

  将军第门楼(潘晓晴摄影) 

  车到北门直街内前行几百米,在一座青砖门楼古建筑前停车。一拨人来到青砖屋门楼前端详、审视、指指点点,顿时引来一些街坊好奇围观、询望。我们仔细观察门楼外墙,斑剥的灰漆中还隐约可见“卢进军”几个饱满的正楷大字。听街坊讲,解放前,这里是私人豪宅,“卢进军”是当时的商业广告语,此处与“将军第”遗址相去甚远。我们找到屋主了解青砖屋的来历。原来青砖屋主人是解放前一位当地颇有名气的富商,其豪宅的结构、布局、甚至建材堂皇气派,独具一格。但主人早已移居海外,这里并非“将军第”遗址,只是我记忆一时“短路”,将“卢进军”误作“将军第”遗址。 

  次日,我神思萦绕,孩提时在会城镇城厢区(即现在城中街道城南区)街巷游玩,总觉得有一座青砖屋,尤其门楼悬挂“将军第”正楷大字凸现显赫,路人常会驻足仰视,好奇遐想。这情景,总在我脑海里萦绕、浮现。我是“将军第”文物普查报料人,应尽努力使“将军第”遗址洗尘现身。但由于年代久远,无论怎么调动记忆神经,也无法寻觅记忆中“将军第”遗址的踪迹。 

  一日晚饭后,我骤然想起,对于年届古稀且在“将军第”附近居住的老街坊来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或文物遗址应是知情的。我想起一位我比较熟识的梁老先生,他祖籍几代人世居四会镇,深谙四会沧桑世事,我想此事他应知晓。我旋即与他联系。说起“将军第”的话提,梁老先生沉淀几十年的记忆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将军第”座落在四会镇城中街道城南区南门直街内。“文革”前,“将军第”隐身闹市,虽经100多年的风雨剥蚀,但门楼“将军第”木牌匾赫然凸现,引人注目。“文化大革命”前,这牌匾一直悬挂在门楼正中,堂堂正正,以彰现主人历史上曾经的显赫荣耀。但在“文革”初“破四旧”喧嚣声中,屋主懾于横扫“封、资、修”的狂潮,无奈把“将军第”牌匾取下来处置,以免招来不必要的“打倒”、“批判”的麻烦。 

  梁老先生撩开了“将军第”几乎消隐的面纱。为了核实“将军第”的存在,我几番辗转,终与现时“将军第”主人——吴先生取得联系,核实了有关情况,然后向市文物普查小组汇报。几天后,市文物普查小组登门造访“将军第”遗址,拜会吴应科宗族后人、退休干部吴先生,并与他一起追述“将军第”100多年来的沧桑变迁。 

  眼前的吴应科故居,又名“将军第”,座落在四会市城中街道城南区南门直街内,现存青砖门楼和一座廊屋,门楼临街,高4.5米,宽3.3米,硬山顶,正脊灰雕花鸟图案,门楼围墙仅存小段,廊屋坐北向南,单间两进,砖木结构,硬山顶素脊,长10.3米,宽3.8米,整个故居结构装饰颇有几分岭南古建筑的风格。 

  据吴先生介绍,吴应科故居原有门楼、围墙、两座三间两廊结构青砖屋,一座廊屋,门楼悬挂长1.2米宽0.8米、楷书体阴文书写“将军第”木牌匾。“文革”初期,因极“左”狂潮冲击,牌匾被弃置,1991年两座青砖屋被拆毁,只剩门楼和廊屋。 

  “将军第”的身世令人唏嘘不已,不禁使我们对故居的主人——邑人先辈吴应科辉煌历史更有必要的了解。《四会县志》载:吴应科,原名天保,四会镇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政府选派第二批幼童赴美留学,14岁的吴应科应考入选,吴在美国先后就读于安道威学校、纽约州瑞萨莱尔理工学院、耶鲁学院(今耶鲁大学)。回国后被派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毕业后,被派入北洋水师任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8月18日,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大战,吴应科随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铁甲舰参加了海战。因战时表现出色,被清政府赏“杨勇巴图鲁(勇士)”称号,赏戴花翎。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枪声打响,吴应科时任北洋海军署理巡洋舰队统领,被湖北军政府委其为海军总司令,督率海军抗击清军的反扑,成为武昌起义的功臣。民国时期,吴应科先后出任海军右司令(海军中将衔)、海军部参谋、总统府咨议、接收威海卫参赞等职,1916年吴隐居北京终老。为表彰吴应科的功绩,家乡人在当时四会镇相魁铺(即现“将军第”故居旧址)建有一座门楼廊屋,作为吴应科故居,门楼悬挂“将军第”木牌匾。 

  梁老先生的牵线、市文物普查小组的寻访以及吴氏宗族后人的追述,终于揭开了“将军第”湮没40多年尘封的面纱,使其现身于闹市,重新焕发了历史的光彩,引起了历史和社会学者的关注。吴应科故居的发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吴应科生平宝贵的实物资料。 

  吴应科,他和四会清代留美“吴氏三俊”之中的被称为中国侨务耆宿吴仲贤、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吴仰曾一道,幼年资质聪慧,成为清政府较早公派的留美幼童,他们勤奋深造,学成回国后,均在不同领域颇有建树,饮誉朝野。“吴氏三俊”,百多年来,一直被坊间传为佳话,被《四会县志》(1996年版)“人物”篇收编入载,成为四会邑人引以为豪的近代史一代才俊先贤,为四会这座具有2220多年历史、岭南最古老的县郡之一的郡县上演了一段颇为光彩的历史传奇。“将军第”,为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四会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图文来源:四会人民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