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魅力四会 > 魅力文化

《四会文史》第二十三期:江谷中学六十年沧桑

时间:2019-10-31 来源:四会文明网 责任编辑:欧展龙

  “江谷中学”创办于1956年,当时为“四会第二中学”,后改为“江谷中学”,“文化革命”时曾改作“红卫中学”,最后复称“江谷中学”。

  解放初,广四县人才短缺,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新中国要迅速发展的国策。1954年7月1日“广四县”分县,江谷、江林、石狗、黄田等16个区乡划入四会县管辖。当年,四会县只有一所公立中学——四会中学,无法满足培养更多人才的需要,于是四会县政府在1955年初,决定在江谷区筹建四会第二中学,选址江谷下新屋村的“船厅”旧书院为建校地点。     

  “船厅”书院是新屋曾氏宗祠,于清咸丰年代建成。新屋曾氏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前辈在那里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成为功成名就的人。     

  “船厅”是一座砖木结构座西向东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楼面和天面用的桁杉都是统一直径为14厘米刨光滑并油了木油的杉木。楼板是2厘米厚的杉木板,每件板边刨制成“L”型用竹钉相嵌铺成。瓦面盖双层汉瓦(底瓦用灰水扫白,并排铺好后,上层铺上盖八留二的优质土瓦)。首、二层铺阶砖,四周是走廊,飘出砖墙外,用硬木枋制成特色的“卐”字古通花栏河,瓦面为四檐落水。砖墙是用水磨青砖明缝砌筑。这座楼房建在一个近500平方米长方形的池塘中央。池塘四周用毛石砌结,石面平整,长满青苔。池深2米,水深1.5米,东面池边有石板桥与楼房连通。四周池边有1.1米高用土瓦组成的菊花型的砖砌栏河。远看楼房象停在水上的一艘大型美丽的画舫。因此,乡人把此楼房叫“船厅”。      

  池东面6米空地处建有9间用水磨青砖砌筑宽6米的平房,山墙眉及檐眉灰塑50公分宽黑、白、红、蓝的四色人物、山水、花鸟、字画,很有文化内函。平房中间建有一门楼,颇具特色。池西边的空地种有南洋特有的香花树和米碎兰花树,3棵径粗4人抱围的大㮌树十分茂盛。      

  1955年末,拆江谷圩四层高的当铺,把当铺的青砖、楼桁作建第二中学课堂的建筑材料,在㮌树西旁建了12卡6间教室、教导室,布局平面呈凹型。教师宿舍在船厅二层,首层为学生宿舍,前8卡原平房作音乐室,仓库及饭堂。1956年8月向全县招生4个初中班200人。吴云是首任四会第二中学负责人(副校长),教导主任梁刚。1957年,很多同学因家庭经济问题而退学为三个班,1959年第二中学还没有开设高中班,第一届初中毕业生能考上高中的到四会中学就读。这届初中毕业生很多考进广宁师范、中专、中技学校。1960年,四会第二中学开设一个高中班。能考上高中的都在本校就读。      

  1957年后连续四年,第二中学扩建校舍,课室8间,使学校的平面布局从凹面变成回字型,在山岗边建了5间平房作教师和学生宿舍,并在西面征耕地30多亩作运动场和园林基地,设有400米跑道田径场和足球场等。      

  1960年,教育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是年,有12位高校教师分配到江谷中学任教。压缩劝退超龄生,这些超龄生在当时也算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回乡后都当上生产队长,记分员。      

  1961年初,“四会第二中学”改名为“江谷中学”,1963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2人。第二届(1964年)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只有1人。第三届(1965年)高中毕业生有36人,考上大学的7人;解放军第二外国语专科学校2人;肇庆卫校、中专、中技6人,其余均就读四会劳动大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闹革命,搞串连,上京表忠。1966年8月,江谷中学改为“红卫中学”,停办3年没有招生。1969复课闹革命,恢复招生,学制2年。1972年“红卫中学”复名为“江谷中学”。1981年恢复学制三年,1993年,江谷中学停办高中。      

  吴云是1956年8月首任“四会第二中学”负责人(副校长)。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改为“红卫中学”后,梁松生为校革委会主任,负责学校全面工作。1969年8月复名为“江谷中学”后叶文为校长,吴云为副校长。吴云1979年调到四会师范学校,梁刚、陈可夫任副校长。叶文调离江谷中学到清塘公社负责清塘中学筹建工作,1979年8月胡德流任校长,梁刚、陈可夫任副校长。1981年后,任校长的先后有黄国光、陈祥贵、潘岐荣、许国辉、区荣。      

  江谷中学这六十年,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如曾章义同学参军后,和战斗英雄麦贤德同一舰艇在黄海“八·六”海战中荣立一等功。飞行员陈火桂为保卫祖国领空在蓝天翱翔到退休。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江谷中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已把所有的旧校舍拆掉建设了新的教学楼房,可惜的是“船厅”这古书院在1972年拆掉了,只留下那3棵古老的㮌树和六五届(1965年)高中毕业生裁种的2棵现已挺拔的木棉树。乡间道路上一车车黄豆、花生透出诱人的馨香。(四会人民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