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未成年人

教育时评:不给家长留作业关键在明确边界

时间:2018-10-09 来源:未成年人网 责任编辑:何振宇

  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发文,明确教师不得超越课程标准、超越教学进度、超越学生能力布置集体性学生作业等要求时,专门提及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10月3日《北京青年报》) 

  直接或间接给家长布置作业,是近年来学校教育的一个弊端。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教育攀比”的迁移。在不准“比分数”的情势下,学校、教师为体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高人一筹”,让学生制作并比拼一些科技制作、环境布置等显性的东西;二是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误读。对各种域外的先进教育学习理解不到位,借鉴过程中有走样,总以为“新”“奇”“难”就是先进,如“数一亿粒米”“做假期出游PPT”等;三是刻意模糊家校边界,转移教学压力。也就是说,教师为甩包袱,把本来由教师完成的工作,悄悄转嫁到家长头上,还美其名曰“家校共育”。 

  可见,“不给家长布置作业”要落到实处,关键在学校和教师必须主动作为,改变自身。 

  首先,改变教育评价机制。虽然教育水平不是“比”出来的,但没有比较,不能区分优劣,教育完全不比较,也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我们可以改变“比”的手法。尽量少比“静态”的,少比“预设”的,多比“动态”与“现场”的。比如,看孩子们的特长,看学校素质教育的效果,不要去看“做了什么”,而是现场出题看孩子们“能做什么”。这样,学校、老师的重心都将集中在指导、培训上,基本不会出现让家长代劳、搞花架子的行为。 

  其次,“学先赶优”要到位,不能“照猫画虎”。显然,一些以“开发智力”“提升能力”为主旨的作业,是有一定的先进性,我们可以移植借鉴,但切不可“重形”而“轻神”,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状况、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靠船下篙”,不能为体现先进而“哗众取宠”,布置一些被家长称为“不能完成”的作业。即使想通过脑筋急转弯式的思维碰撞,激发孩子的某种“潜意识”,老师布置作业前,也一定要先“下水”,还要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视角“预设”解决障碍的方案。当孩子有质疑时,老师要恰到好处地通过班级群等递给适当的“拐棍”,在来来回回的答问中促进难点突破,达成作业布置的初衷。 

  再次,明确学校、教师的边界与责任。尽管“家校共育”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手段。但“家校共育”应该聚焦在合作共“育”上,而不是相互取“代”上。所以,作为老师,不能因为成绩还是当前主要的评价标准,就依然以布置繁、难、偏、旧的作业去谋成绩。布置了作业,可以合理使用作业展示交流、讨论分享等多样化的批改形式,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批阅结果,共性问题集体讲评,个别问题面批矫正或予以个别辅导。对老师而言,即便做不到全批全改,也不应将责任转嫁。 

  作为学校,要建立健全作业的研发、审核、管理等规章制度,加强各学科作业管理;要组织年级组、学科组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方式,合理控制书面作业总量;要鼓励以家庭劳动、阅读欣赏、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类作业替代书面作业,引导教师重视作业质量。(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邓文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