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未成年人

“戏”润童年 “剧”伴成长

时间:2018-10-16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何振宇

  当前,新课改正在穿越学校的围墙,真切地改变着课堂的形态。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课程的多维考量与多态建构,特别是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的多向跃变,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关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可否认,随着施教理念的更新、施教模式的转型、施教方法的改进、施教目标的重新定位,如今语文教学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上,已经取得跨越式发展。然而,作为基层一线的教育人,抚卷静思,我们感到,具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短板仍不容忽视。最具代表性的一点,就是时下很多人经常片面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一味追求课堂上热闹、形式上别致、呈现上出彩。其结果,一方面传统要素、关键环节、基础知识虽有侧重;另一方面,新的形式、鲜活的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却犹如空中楼阁,并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显得牵强无力。 

  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在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浸润与催生上,教育戏剧情境式教学责无旁贷而又恰如其分地担起了工具与人文、传统与创新之间纽带、桥梁的使命,成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更成为践行、创新美育的有益尝试。 

  教育戏剧是教育与戏剧的融入 

  教育戏剧,是教育与戏剧的融入,是把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以“情境式”教学营造语文学习的实践交集,从听、说、读、写的层面,深化到用、编、排、演、唱的层次,运用戏剧的特色:故事性,虚拟性,社会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通过戏剧角色的演绎,实践式理解文字、交流中体验感知、碰撞里加强理解、探求上升华情感、协同中提升认识,让认知与升华丝丝入扣、让固守与开放无缝衔接、让工具与人文感浑然一体,从而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戏剧并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为目的,而是运用戏剧元素设计各种体验,让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都成为一个小舞台,让成长中的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小演员,在角色扮演、情境虚拟中,学会知识,学会自信,学会思考,更学会表达与交流。 

  比如《灰雀》一课的课堂上,只见三只可爱的小灰雀蹦蹦跳跳地跑上讲台,冬天,它们无处觅食,神情暗淡。列宁同志就每天来喂给他们面包渣和玉米粒。那只机灵的小个子灰雀吃饱了肚子就围着列宁打转。有模有样的戏剧化,为课文增添了几分形象,为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孩子们在角色转换中明白了,我们所处的星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从而从心灵深处懂得了爱国家,爱朋友,爱家人,爱护环境,爱护每一个小生命,哪怕它只是一只渺小的灰雀。相比较老师的讲解,这样的教育戏剧情景化孩子们更加喜欢,受到的心灵震撼也更加深刻。 

  教育戏剧情境式教学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浸润与推生 

  如果形象地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作一棵树苗,我们认为,教育戏剧则能为这棵树苗提供充足的养分、创设良好的条件,使其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棵树苗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呢?概括讲,主要有四个方面: 

  教育戏剧能深扎语义之根。小语姓“小”。小学语文教学贵在双基抓实。在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我们强调提升人文素养,但决不以削弱工具性为代价,忽视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有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有根、有基、有本。教学实践中,教育戏剧科学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设场景、做道具、摆实物、做演示,围绕“雪地捕鸟”等环节排演,把词语的理解作为一个关键环节凸显出来,引导学生在“下雪天”“用短棒支”“只一拉”等一字一词、一句一语中体会闰土聪明、机灵的特点,不但丰满了学生对闰土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使孩子们学会了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教育戏剧能强壮语情之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表达的价值所在。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调了语言应有的丰富内涵,同时更突出了语言本身无穷的魅力所在。恰好,教育戏剧则是培植内涵、丰厚内涵,是塑造魅力、展示魅力的最好方式与途径。教育戏剧通过模拟场景、构建画面、设计片断,将书本上呆板枯燥的静态文字,变成交流运用的动态文字和动态语言,把平面文字知识变成立体生动看得清摸得着的语言知识,引导学生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学会字词成语、理解语义、体悟语情,使学生既能懂又能用,既会写还会说,既身临其境又感同身受,从而真正实现情感升华。 

  教育戏剧能横阔语感之叶。语感,又称语言直觉。郭沫若先生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在口,冷暖自知’,其实说不出个所以然。”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有的人学说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我们理解,语感就像“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就像武术高手般炁随意动,就像日常口语般脱口而出。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一种语言,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一种思想,要用什么样的语言。“语言—思想—言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培养语感、涵养底蕴、提升表达和概括的过程。所谓“厚积而薄发”,不乏其义。教育戏剧,将枯燥的书本文字,“演”变为生动鲜活的人物情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戏”化为深扎灵魂的主体参与、切身体验、深刻感受,把对文字的一种认识、对语言的一种升华、对思想的一种接纳,融入血脉、根植基因,从而内化为素养、外化为气质、固化为习惯。 

  教育戏剧能浓厚语文之境。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语文教育传统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固然重要,但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存在感、体验感?如何创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语言的迁移力、运用力?如何创新抓手,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如何把所学运用到语言中,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神笔马良》是个非常经典的神话故事,记得同学们在这一课中身手不凡:善良机智的小马良,白发飘飘的神仙爷爷,还有胖胖的贪心的坏县令,都被他们刻画得活灵活现,同学们时不时被他们夸张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课下有的学生说道:“如果我也有一支神笔,一定会让国家变得更富强,世界变得更美好。”孩子们信心十足,尽情绽放。这正是素质教育所求,也更是一线“教育人”为之探索实践的课题。(鲍虹 史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