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未成年人

成长时评:禁“当众比穷”呵护了贫困生尊严

时间:2018-11-09 来源:未成年人网 责任编辑:欧展龙

  教育部网站日前公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主要认定依据,认定标准和尺度要统一,确保公平公正。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既要做到认定内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确保认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11月7日《北京晨报》) 

  去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就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保护受助学生尊严。起因是,此前一些媒体报道,有的学校在评定助学金时让学生“当众比穷”。如今出台的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显然是对此的强调与重申。 

  存在多重弊端的“当众比穷”的确该禁止。贫困生评定要靠“演讲”来完成,表面上看,是将决定权交给学生自己,实则是让学生自己承担结果。首先,既然是“演讲”,就免不了有表演的成分,那些口才突出的、演讲稿写得好的、具有演讲特长的学生,无疑占据优势地位。简言之,“当众比穷”其实并不能筛选出真正“最贫困”的贫困生。 

  此外,“当众比穷”是对贫困生隐私的出卖和尊严的践踏,是在其伤口上撒盐。尽管家庭贫困没有什么,贫困生本人需积极正视自己及家庭境况,不要去盲目攀比,树立起正确、健康的心态。但家庭贫困究竟不是什么好事,如今为了不多的助学金,却需要贫困生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把家庭贫困的种种细节一一说出来,以便感动他人,岂不是一场赤裸裸的交易——拿隐私和尊严来换助学金?叫贫困生情何以堪? 

  如此一来,也让助学金的初衷变得不再良善。须知,对贫困生的道德关怀也好,资金救助也罢,是出于一种底线责任,它是教育领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直接体现,而不是一种“嗟来之食”。助学金若来自财政支持不必多说,即便来自社会捐助,也不能让贫困生以残忍的“当众比穷”的方式来获取。 

  最后,有多少贫困生,贫困生的贫穷程度如何,“僧多肉少”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公平公正地抉择,本来属于老师和学校的职责范畴,需要老师和学校认真负责起来,仔细调查与验证。而“当众比穷”的方式,看似既能省时省力又能最大程度地消除争议,但简单粗暴的背后,也存在老师和学校的失职失责。 

  平心而论,贫困生认定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认定材料之多、认定环节之复杂,同时又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最大化地让每个学生满意,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既然贫困生认定不仅关乎贫困生求学之路的顺利与否,亦关系到教育的公平公正,为之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事实上,只要前期把好资质审核关,把各项认定工作做实做细,事后加大打击力度和惩戒力度,让非贫困生不敢轻易逾越规矩,精准认定贫困生其实也没那么难。(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刘孙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