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未成年人

成长时评:约束家长玩手机有助于正向教育

时间:2018-11-26 来源:未成年人网 责任编辑:欧展龙

  11月19日,杭州市建新小学给全校880名孩子每人发了一份《家庭电子产品使用协议书》,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签订,一起遵守,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其中有些条款还蛮有意思:每周日19:00至周五17:00,未经家长许可,不得接触任何电子产品(包括电视);孩子在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家长如无特殊情况应在边上陪同;在孩子做作业期间,家长不得在同一空间播放电视或玩手机干扰孩子……(11月21日《都市快报》) 

  调查显示,儿童每天持续用平板电脑1至2个小时以上,三个月视力就可以从1.0下降到0.5左右。当然,青少年玩手机的伤害远不止于此,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孩子如果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电脑和电视等终端电子设备的时间超过1小时,会伤及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内心幸福感差,焦虑或抑郁风险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稳定性差,好奇心不断下降。    

  基于此,今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时下,随着“手机进课堂”禁令的实施和落实,学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然而,学生接触电子产品并不仅限于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如果仅仅堵了学校的“前门”,而放开了家庭的“后门”,则通过电子产品的限制使用措施,来达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样需要肩负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重任,有时候,家长也需要承受一视同仁的措施。 

  在电子产品依赖症之下,家长的行为规范,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管理如果离开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则会出现“跛脚效应”。曾有一段网络视频感动了无数人,一个孩子站在高高的教学楼上对着父母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爸爸妈妈,我不要成为你们的孩子,我想成为你们的手机。”时刻捧着手机把玩的父母,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无视了他们的存在。试想,在孩子认真做作业之际,父母心不在焉地陪在旁边,专心致志地玩手机,孩子的心态难免会出现变化,他们会怀疑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也会对父母漠视自己的做法心存厌恶。 

  家长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作为管理和教育者的父母,若一边对孩子提出了明确的限制要求,另一边又无节制地纵容自己,则会损害自身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所言所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孩子会不断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并用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对抗父母管理的理由。到那时,父母任何一方若指出孩子“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必然会遭到孩子“你还不是这么做”的反驳,将自己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作为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润物无声”的影响力,并且没有任何替代性。在孩子智商越来越高,而社会环境又不断改变的语境下,家庭教育扮演的功能越来强,家长的角色发挥也极其不易。大道至简,从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来看,做一个成功而出色的家长既复杂又简单,关键在于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正向教育,把自己置于孩子的角色并共同努力,才不会出现言行的倒置与责任的异化,甚至出现反差极其鲜明的逆向教育。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与别人分享其教育秘籍时,多次提倡“孩子纠正父母缺点”的逆向教育。父母在公交车上抢座,旁边的孩子却给老人主动主座,就是反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捧着手机把玩并患上了严重的电子产品依赖症,孩子在旁边进行说教和抵制,也属于逆向教育。孩子的成长固然离不开父母的引导,而父母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孩子的协同。在“电子产品限制令”实施过程中,规则的执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并由此将家长正向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陪你一起成长,不是诗意的吟诵,而是一言一行的熏陶。作为父母,我们自己都无法控制玩手机的时间,或者本就稀缺的亲子互动时间,都全部用在了电子产品上,一切关于教育的话题,都注定会变得苍白无力。(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