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未成年人

成长时评:请读懂“荒野求生”背后的好奇心

时间:2018-12-11 来源:未成年人网 责任编辑:欧展龙

  为了体验一把“荒野求生”,四川泸州4名小学生备齐雨衣、打火机、鱼线,还带了一口锅和米,一起逃课上山。事发9个多小时后,合江县公安局白鹿派出所将“熊孩子”们全部带回。(12月9日《四川日报》) 

  从这4名小学生的行头来看,他们一定受到了野外探险书籍或影视剧的启发,要不怎么能做出如此“专业”的事前准备?但即便准备充足,他们的冒险行为也让人捏了一把汗。缺乏科学规划,忽视未知危险,只凭一时的冲动,就想体验一把“荒野求生”,这样的举动必须严加防范,严厉禁止。 

  但是,如果4名小学生在大人或专业老师带领下完成一次“荒野求生”,人们的态度又当如何?是不是该给他们一点掌声?因此,4名小学生错不在体验“荒野求生”的愿望,而是错在方式不妥、计划不周。 

  事实上,我们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读懂青少年学生“荒野求生”背后的渴求了。在我们的意识深处,野外探险,哪怕只是一次简单的野外活动,早已与青少年学生毫不相干,甚至于“野外”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监护中一个极度敏感的词语。曾经是中小学生“必修课”的春游、秋游、野炊、登山等野外活动,早已被地方教育政策或学校规章制度打入“冷宫”。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种权利的野蛮剥夺,所以,对于没有野外活动的学校教育,我们才那么习以为常,才会把那些私下去野外活动的行为视为严重违纪,动不动就要记过处分了。 

  4名小学生心中一定有一个大大的疑惑:我们身处大山,却对身后的大山一无所知。山有多大多高?山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问题或许时刻萦绕在脑海,催促他们的双脚。小时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就做过多次“大山的穿越”,教书后也多次带领学生做过溶洞探险,这些不寻常的经历,到现在都烙印在脑海,成为了珍贵的记忆。 

  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身处其中的大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学习力和强烈的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学校本应该是点燃好奇心、呵护好奇心的所在,如今却成了打压、浇灭好奇心的地方,“封禁”了野外活动的教育,怕是只能呈现一片虚假的、残缺的繁荣。 

  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也是科学研究永恒的力量源泉。“好奇心是学习的第一美德”“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我们今天强调科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其要义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很难想象,斩断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怎么培养青少年一代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封禁了亲近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野外活动,又怎么去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实证精神? 

  请不要将4名小学生的“荒野求生”看作荒诞不经,看作调皮捣蛋,请读懂其背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求,请不要狭隘地认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都可以从书本获得,请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原始冲动”。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有勇气反思今日教育的不足和欠缺,纠正那种以安全为名大肆封禁野外活动的教育行为。(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