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未成年人

成长时评:鼓励勤学也应是减负重要目的

时间:2019-01-03 来源:未成年人网 责任编辑:欧展龙

  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各级政府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共三十条,要求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2018年12月30日《北京青年报》) 

  从2013年的“减负十条”到现在的“减负三十条”,数字的“加码”反映了减负决心和力度的加码。然而,多年的政策约束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课内减负课外增负,都在说明减负政策似乎没有抓到问题的“牛鼻子”。 

  必须看到,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对孩子升学的焦虑与日俱增。不少家长认为,减负政策与他们的这一教育需求严重冲突和对立。家长希望孩子多读书,政策却在强制减负,这怎么能够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响应呢?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负”,并与社会取得一致的认知。笔者认为,我们要减的这个“负”,应该是一种强加的负担,即教师施加的强制学习。孩子感到学习累,从而厌学,不是“负”带来的,而是外力强加带来的。 

  减负政策要求:低年级严禁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必须控制作业总量。政策的本意不是反对作业,反对多读书,而是要求教师放弃对学生学习的“强加”意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什么要减负?因为学校教育在学习管理上越权了,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教师“代劳”过多,学生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为教师而学习。 

  所以,必须将学校的作业减下来,学习才能够变成学生自己的事。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担忧是:孩子在家里不写作业,学习效果怎么保证?这不是怂恿孩子少读书吗?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我们的政策总是强调减负,却没有回应社会关切。政策必须消除“减负就是少读书”的误读,并把“培养孩子勤学品质”明确定义为减负的一个目的。减负和勤学是教育“马车”上的两个轮子,必须坚持两个“轮子”一起滚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将减负与勤学简单对立起来。 

  我国的教育自古至今,从来不反对勤学,反而是极力鼓励勤学,把勤学看作是学习的第一品质。什么是勤学?无数古今中外的勤学苦读事例告诉我们,勤学绝对不是强加的学习,而是学习有了主动性的结果。热爱学习的孩子,自然不觉“十年寒窗”之苦,相反,是乐在书中,越学越快乐。在今日的课堂上,那些恹恹欲睡、无精打采的学生,哪一个不是觉得学习苦不堪言?可见,我们不能仅仅在减负上发力,更要在培养孩子的勤学品质上狠下苦功,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再者,减负最易使学生滋生懒惰习惯,所以,培养孩子的勤学品质应当作为当前减负工作的重要课题,刻不容缓。 

  如何培养孩子的勤学品质?首先必须肯定,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值为营造勤学的大氛围提供了坚实前提。在此前提下,政府和学校应把“好读书、读书好”的观念文章做足做实,要让家长明白,只有切实减负,学生才能多读书,才能把书读好。要唤醒家庭教育对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引导适龄家庭从幼儿园开始,就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当作最重要的教育任务。 

  为此,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也应该淡化分数观念,把兴趣和习惯培养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政府和学校要重视家庭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进步迟缓的学生确立为重点对象,主动介入和帮助家庭教育,通过锲而不舍的正面诱导,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孩子爱上了学习,养成了勤学品质,就能在学习上心开目明,他需要什么,要不要加作业,要不要参加校外培训,要不要买教辅资料,自然心中就有尺度,“减负”也就不再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学生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