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四会文明网 > 要闻

肇庆四会:匠心独运,亮点打造“历史名人故居”,留住最鲜活的历史文化记忆

时间:2018-07-12 来源:四会文明网 责任编辑:何振宇

 1531273857717093.jpg 

龙甫镇龙头村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修缮卢奇珖故居。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1531274203961203.jpg 

贞山街道扶利村修缮张氏大宅,并在其中一厢房打造微书屋,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图片来源:四会文明网

  近年来,四会市以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为契机,对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进行系统研究、理清发展脉络,深入认识和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并亮点打造,塑造其特色,使其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等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传统村落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其历史、研究、教育、审美、观赏等价值和作用,进一步保护地域历史文脉、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彰显乡村文化魅力。 

  亮点打造,构筑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张氏大宅是贞山街道扶利村的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公元1788年,建筑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自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以来,扶利村综合利用张氏大宅,打造成四会市“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展馆,以供游客前来参观。整个张氏大宅改造成4个功能室,包括造纸展览馆、村史馆、农耕馆、微书屋。进门左边是造纸展览馆,造纸展览馆分为书法室和造纸展览大厅两部分。书法室的墙上挂着用当地所造的“会纸”来书写的书法作品,中间摆有长桌和椅子,供当地热爱书法的村民平常到这里来互相交流和练习书法。造纸展览大厅,主要展示该村八百多年的造纸术历史,以及砍竹、挞竹、腌竹、碎竹、舂竹、打浆、抄纸、榨纸、松纸、晒纸等20多道造纸工序流程、该村造纸产业的发展。造纸展览大厅的两侧走廊装有文房四宝、书法等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板块,以及各类名人书法作品,供游客在观赏的同时,也能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文化。张氏大宅进门的右手边是村史馆、农耕馆、微书屋三个功能室。村史馆展览该村的发展历程、历史文物和名人事迹。农耕馆展示了村民们开展农耕活动时所使用的农具。微书屋摆放了许多书籍,供村民们借读,有助于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穿过4个功能室,还设有四会市青少年书法美术教育培训基地和用玻璃封存的张氏大宅遗址。 

  据龙甫镇龙头村《卢浩然公族谱》记载,该村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先后出过5个进士、63个儒生,从第一代卢浩然开始,卢家先后有23人出仕为官,没有一个人因为贪污而被罢免。因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四会市以清廉家风文化为依托,以“书香龙头,廉洁万家”为宗旨,将龙头村打造成廉政教育基地,并注重修缮和保护历史名人故居,打造成村史馆、农耕馆、卢氏名人馆、卢奇珖故居。村史馆展示着该村一千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展现着卢氏家族“廉洁”的家风文化。卢氏名人馆通过使用特色的宣传栏展示着龙头村历史上著名的卢氏名人事迹,以及在厢房内设有古代公堂。龙头村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根据卢奇珖的生活痕迹,修缮其故居,并充分利用其空间布局,在其中一个厢房内设置农耕馆,通过展示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乡村工匠、农副生产等来还原龙头村过去的生产生活状态,记录着龙头村农业发展的轨迹。 

  在打造省级乡风文明示范点中,城中街道白沙村以彭泽民故居为载体,深入挖掘彭泽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事迹,打造爱国主义文化古村。彭泽民故居的前厅中设有一尊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彭泽民先生铜质半身塑像。故居的左右两旁建有厨房和农具摆放区,里面分别摆放了旧时彭泽民生活所用的简陋厨房用品和农耕工具,折射出彭泽民年少时生活的清贫。大厅内展览墙通过革命元勋、华侨领袖,中共挚友、鞠躬尽瘁,仁心仁术、情系故里,无尽追思、永恒纪念共四部分展示了彭泽民革命生平事迹,使后人能详细、全面了解彭泽民一生的革命历程,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品格。大厅内两旁还建有两个厢房,厢房里摆放着彭泽民所用过的简陋家具。 

  多措并举,让百姓大众走近历史名人故居 

  历史名人故居,彰显出的是历史名人的精神和文化,展现出的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和魂魄。因此,在保护历史名人故居中,四会市不仅重建重管,还注重运用,通过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制度来加强修缮、管理工作;通过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以及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如“乡村公益行”新农村建设志愿活动,带领广大志愿者、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参观历史名人故居,让群众了解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从中感受到历史名人的崇高精神,从而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境界;通过以四会发布公众号为主,联合全市各官方媒体、民间自媒体在全市范围内从不同的角度广泛宣传各历史名人故居,引起市民群众前往参观的兴趣,让市民接近它、亲近它,了解名人故事,触摸历史肌理,感受历史文化气韵。(四会文明网 汤文雯)